黑料吃瓜网

旨在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高考改革正面临巨大压力

Ceren Ergenc声称,旨在消除地区不平等现象的改革措施却带来了新问题

八月 19, 2019
Students sitting examination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上周,础水准考试成绩发布,这可能是决定英国18岁高中生命运的时刻,但这与两个月前的中国高考成绩发布日相比,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在当今中国,教育被视为通往更高社会阶层的最直接渠道,很多学生从叁岁开始,就已经在为高考做准备了。

高考始于1952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机会平等。1991年,当所有的职业院校合并成大学后,高考成为了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核心考试。备考过程艰辛且充满压力。许多学校的课程安排表中,每天学习时长达到13个小时,外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艺术或音乐。他们每晚只能睡五个小时左右,白天还要午睡一个小时。

尽管高考部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促进了社会平等,但同时,它也制造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目前,高考正在经历一系列试点变革,并将在明年最终确定全国性改革。

其中一个问题是,虽然学生入学没有地域限制(尽管许多学生更喜欢留在自己的家乡),但一些省份有更好的学校。为了公平竞争,每个省和省级城市均可独立命题(由教育部监督),学生的考试分数拿来与省平均分做比较。

高考规定:学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参加考试。然而,随着劳动力流动性与日俱增,出现了一系列未曾预料到的困境,亟需在国家层面得到解决。

第一代农民工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来到大城市的,他们往往会离开家人只身前往。然而,现在大多数农民工会让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读书。由于这些孩子必须在他们父母户口所在地——贫困农村地区参加高考,所以他们比没有接受同等质量教育的农村同龄人更有优势。

农民工家庭抱怨称,他们的孩子不能在广州这样高校云集的大城市参加高考。然而,有时候,在深圳这样小而富裕的城市,或者像兰州这样的小而欠发达的城市拥有户口可能是有利的,因为这些地方竞争不那么激烈。这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引发辛勤工作的中产阶级和城市贫民的不满。

那些财力雄厚、有社会关系的家庭已经开始把户口迁往这些城市,成为了“高考移民”。或者,如果这些家庭的户口已经在这些城市中,他们就可以“走后门”或向学校“捐款”,以确保自己的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高考,都能心随所愿、金榜题名。

问题还不止这些。中国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中享受加分政策,以弥补结构性的不平等,比如将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能够带来好处。但有些少数民族(如回族)并不存在语言障碍,因此,他们中那些能够接受高质量中学教育的考生,因享有特殊照顾而遭到不满。

另一方面,额外加分政策的实施,可能并不足以抵消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面临的严重结构性不平等。在最近的试点改革中,人们鼓励这些考生报考分数线较低的职业学院。但是在中国,职业培训并不能让他们成为高层次的专业人士。这项改革旨在降低顶尖大学的升学压力,却因为降低本已经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改变命运的机会而饱受诟病。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高考压力,广东等一些省份和上海等省级城市正在试行一种双轨制度,除了高考之外,还允许考生通过提交个人简历并结合面试的方式来申请大学。但是这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为城市中产阶级儿童丰富个人简历内容而开设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一项产业。

无论采取那种改革措施,似乎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

Ceren Ergenc是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副教授。

后记

Print headline: Big country, big headaches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