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吃瓜网

构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反映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

马怀德认为,学科评价应超越狭义排名之争或盲目数据崇拜

五月 9, 2021
filing system
Source: iStock

自2017年中国启动“双一流”建设至今,中国高校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的数量明显增多。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集群、学科集群蔚然成型,为世界高等教育和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国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对标世界一流的重要手段,各类大学与学科评估与排名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外一些着名机构发布的大学与学科排名已经成为高校审视自身发展状况的重要形式及参考依据之一。但是,受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权重高低、数据来源、学校学科分类标准等因素影响,不同机构发布的排名结果明显不同。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国外机构公布的学科排名结果明显偏离所在国的业界与公众认知。重规模轻特色、重科研数据轻社会贡献、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鉴此,大学与学科评价体系,特别是以全球高校作为评估与排名对象的国际排名体系应顺势而变,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准确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各国各类大学实际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在相互借鉴与竞争中不断完善。泰晤士高等教育(罢贬贰)开发的“中国学科评级”、“影响力排名”根据不同学科和发展领域调整指标权重,在推进特色评价、完善科学评价、强化质量评价、运用多维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在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指引下,已经启动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着力点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到2035年将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正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发挥法学学科优势,研制开发中国特色鲜明、内涵导向明确、评价标准科学的法学目录内二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提供高水平参照系。希望国际排名机构今后能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性改革举措以及中国高校日益深入的经验探索,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改进完善大学排名及学科评价工作。

展望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建立和完善反映学科特色的教育评价机制体系,凸显大学及其学科的发展类型、整体实力、学科优势、社会影响和行业贡献,使之既能客观呈现综合性大学的整体实力,也能充分展示特色型大学的独特贡献,必是大势所趋。

首先,学科特色评价应精准聚焦社会贡献。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贵贬)、工业大学(罢鲍)类高校蓬勃生长,面向制造业、工程等行业领域培植学科、培养人才,为德国率先进入“工业4.0”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代表的政法类院校以国家法治建设为使命担当,建立了中国最齐全的法学学科体系,汇聚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法学家集团,培养出最大规模的法学一流人才,成为中国法治理论重要策源地和法治建设主要推动力之一。这些院校在规模、数量等指标领域,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存在较大差异,但就其聚焦行业的贡献而言则不遑多让。它们主动呼应国家战略,积极承担社会使命和责任。学科与大学评价及排名体系应正视这种区别,科学调整指标权重体系,精准呈现不同类型大学的独特社会贡献。

其次,学科特色评价应利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科评价不应止于名次高低的基础层面,还应超越狭义排名之争或数据盲目崇拜,在更深层次助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通过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学科特色评价,推动大学找准使命定位,明晰价值领域,解析优势短板,通过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的均衡充分发展,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人才,培育名师大家,打破壁垒边界实现交叉融合发展,全面发挥评价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充分意识到学科特色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科绩效评价改革,大力破“五唯”,实施动态调整,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此外,交叉学科门类已经成为中国学科目录的第14个学科门类,跨学科人才归属、成果归属等问题,将对现有的学科评价体系造成冲击,探索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技术迫在眉睫。

第叁,学科特色评价应引导构建学科生态。以数据计量方式作为技术基础进行学科评价,有助于观测学科建设之“果”,但不利于考量学科内涵之“核”。从纵向看,任何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存在及发展,完整的学科结构布局既需要高峰引领方向、凸显优势,也要有高原集成力量、交叉协同,还需要基础支撑整体、形成梯队。从横向看,广义的学科建设也全面集成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并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息息相关。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蕴含运行机制、演化规律、存续机理、发展环境的学科生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学科评价只有从论文、项目、资金、软硬件水平等量化绩效分析层面,提升至对学科生态整体性、多样性、过程性运行状况的评价层次,才能切实发挥评价对学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此外,在智能信息时代,还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建模分析,使学科评价实现向智能评测的现代化跨越。

笔者衷心希望,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共同努力与密切合作,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构建富有科学内涵与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为契机,从多元维度揭示大学及学科的使命、价值和影响,合力推动高等教育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马怀德系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校长。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